新闻资讯 news
A轮领投机构对纳微科技上市一周年来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日期:2022-06-22
一年之前的2021年6月23日,天汇资本2017年A轮领投、2019年C轮加持投资的优秀企业——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纳微科技”或“公司”,股票代码:688690.SH)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首日开盘涨幅达1052.42%,一举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明星上市公司,并凭借优良的竞争力和业绩,让高估值和高股价坚挺到一周年的今天,而市盈率随着业绩的持续大幅增长也在不断大幅下降。
当时,天汇资本团队回顾了投资纳微科技的主要经历、两次投资的逻辑、对纳微科技未来发展的思考以及天汇资本的投资聚焦、策略及投后赋能(详见《一级市场A轮领投机构对纳微科技的投资复盘与思考》,以下简称《复盘与思考》)。我们认为,纳微科技基于近15年的沉淀与积累,掌握全球原始创新产品——高性能纳米微球制备的底层技术,产品应用领域从平板显示向医药生物、体外诊断等领域横向和纵向不断深耕和拓展,并伴随全球第四次制药工业新浪潮和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力量崛起,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一年后的2022年6月22日,在纳微科技上市满一周年之际,天汇资本团队再次提笔书写了本文,作为《复盘与思考》的姊妹篇,与大家一起回顾纳微科技过去的一年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重要里程碑,并向包括纳微科技创始人江必旺博士在内的一批基于全球原始创新的中国优秀企业家与科学家致敬!
一、 上市一周年回顾
纳微科技上市一周年来,可以用几个关键词形容:强研发、大拓展、高成长、高估值、大未来。
(一)业绩良好表现,赢得众多知名机构青睐
1、主要经营数据抢眼
上市一年来,纳微科技每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以超过100%的同比增速迅速增长,纳微科技近几年业绩也实现连续强劲增长,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75.63%。生物医药板块销售持续发力,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巩固公司在高性能微球产品开发和分离纯化应用技术服务领域的优势地位的同时,近三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仍然达到138.65%。
根据纳微科技2021年报披露,截至2021年底,纳微科技色谱填料及层析介质产品客户达500家,较上年增加约100家,应用于商业化生产及三期临床项目的填料和层析介质产品收入约1.64亿元,占营收比重达到36.78%,未来随着临床及商业化进程的推进,业绩有望持续增长。
(纳微科技上市一年来分季度业绩增长情况)
(纳微科技近几年业绩增长情况)
(纳微科技近几年毛利及研发投入情况)
2、流通股中知名机构扎堆
截止至2022年3月31日,前十大流通股中知名机构扎堆,中欧医疗基金、广发医疗基金、南方医药基金等头部机构持续增持。前十大流通股东持有流通股占比持续上升,现已达到近30%,环比增加18.65%,显示出流通筹码日益集中。
3、主流券商研究员高频点赞
近半年,共有14家券商27次进行纳微科技的业绩预测,仅有1家给出中性预测,其余13家均为买入、增持、推荐评级。
(近半年券商研究机构对纳微科技的评级情况)
4、获知名机构高估值定增
2022年6月21日,纳微科技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注册批复,本次定增,以65.02元/股的价格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票数量为3,025,875股,募资资金19,674.24万元,众多头部知名机构参与定增。本次发行的具体获配情况如下:
(纳微科技定增认购情况)
(二)自主研发持续迭代,全力打造微球应用产业生态
公司依托微球材料底层制备技术优势持续规划和开发新产品,过去一年开发出与进口同类产品性能相当的混合模式离子交换层析介质、胰岛素专用高性能反相硅胶色谱填料和离子交换层析介质产品,满足市场精细纯化要求,且批次重复性和工艺稳定性较好,相比进口填料供货周期短,并实现稳定大批量供货。高载量Protein A 亲和层析介质、 Unichiral 系列涂覆型高性能手性色谱填料已经稳定量产,并导入市场,实现规模销售。创新性地推出核-壳型Protein A层析介质UniMab EXE及新一代阴离子层析介质NanoGel-50Q HC。
用于核酸提取的氧化硅磁性微球在不断提高生产能力,满足疫情防控需求;化学发光用磁珠、乳胶微球、荧光微球等产品逐步转向量产,并在国内多家诊断试剂厂商开展验证测试工作和部分实现应用。
平板显示用黑色聚合物微球已完成客户端的技术参数、稳定性和适用性验证,并定型微球黑色化工艺。为提高各种工况下适用性而对白色聚合物微球的表面化修饰开发工作也已完成。
过去一年,纳微科技建设分离纯化应用技术服务平台、控股纳谱分析和纳微生命科技公司,研发和生产色谱分析柱耗材、体外诊断用微球等产品;收购赛谱仪器拓展至蛋白纯化系统;整合美极医疗开展连续层析设备和核酸合成仪等产品开发。公司不断强化创新能力,为生物医药客户提供全面生物制药纯化解决方案,增强生物医药领域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提升海内外市场竞争力。
公司当前阶段的战略重心仍是进一步聚焦分离纯化主业,加强营销、应用技术开发和产品迭代创新,把握好中国生物药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公司也在积极拓展高性能微球材料的横向应用,通过设立先进微球材料应用研究所加大优秀人才和合作资源的整合力度,并在更多相关应用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和国产替代,培养新的业务增长点。
(三)秉持全球原始创新理念,多维度收获精彩
上市一年来,纳微科技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链,加强市场拓展和应用技术服务,实现业务快速增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稳步推进生产能力建设工作,积极布局新的业务增长点;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
2021年6月23日,纳微科技(688690.SH)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
2021年8月5日,纳微科技与国内知名生物药CDMO公司鼎康生物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共同助力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
2021年11月30日,苏州纳微先进微球研究所大楼正式启用,加快微球产业新应用领域项目孵化和建设分离纯化应用技术服务平台。
2022 年1月11日,收购苏州英菲尼纳米科技,加强公司在磁珠微球材料领域的研发力量。
2022年1月13日,浙江独山港区设立全资子公司浙江纳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拟购买土地使用权建设新生产基地,满足公司产能增长规划和生物药企对关键生产耗材稳定供应的需求。
2022年1月29日,纳微科技公告拟联合苏州市天使母基金、园丰资本、纳米科技公司、德美化工、天汇资本等发起苏州天汇微球基金,投资于纳米微球的上下游关键技术和项目,旨在孵化和培育更多创新团队、创业项目。
2022年2月25日,纳微科技入选上交所科创50指数。
2022年4月8日,纳微科技收购赛谱仪器,布局层析系统,构建全面生物制药纯化解决方案,本次整合后将全面强化创新能力,将纳微科技产品线从色谱填料/层析介质、色谱柱拓展至蛋白纯化系统,为生物医药客户提供全面生物制药纯化解决方案,增强生物医药领域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提升海内外市场竞争力。
2022年4月25日,纳微科技整合在软硬胶开发领域的技术优势,创新性地推出核-壳型Protein A层析介质UniMab EXE,通过精心独特的创新设计,UniMab EXE可大大提高抗体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满足实验室制备、中试及工业化放大生产的需求。
2022年4月26日,原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全球副总裁兼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GE医疗集团生命科学部大中华区总经理牟一萍女士加入纳微科技担任总经理,牟一萍女士加盟后将全面提升公司经营管理团队销售、市场、应用技术及公司运营等环节的综合竞争力,加速打造创新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一体化公司。
2022年5月26日,纳微科技入选上交所科创生物医药指数。
2022年5月27日,在纳微科技预留用地举行了研发中心大楼的奠基仪式,以满足进一步开展研发工作的需要。
2022年6月9日,纳微新一代阴离子层析介质NanoGel-50Q HC隆重上市,在抗体、病毒/疫苗、核酸及重组蛋白等生物药生产时可简化生产步骤,提高批处理量,降低成产成本。
(纳微科技上市一年来大事记)
二、未来发展展望
(一)对主业所处行业-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再认知
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2021年度药品审评报告》,2021年,国家药监局受理生物制品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数量860件,同比增长48.3%,受理生物制品新药上市申请(NDA)数量178件,同比增长41.3%。2021年当年,国家药监局批准生物制品149件,同比增长67.4%。
(2017-2021年我国生物制品IND及NDA情况)
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2021年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进展年度报告》,2021年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数量首次突破3000项,共登记临床试验3558项,同比增长29.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三年,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数量占比逐年升高,由2019年占比19.7%上升到占比26.7%。另外,根据药物类型对新药临床试验分期进行分析,2021年化学药和生物制品I期临床试验占比占比分别为50.6%和36.6%,生物制品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比例(25.1%)明显高于化学药和中药(分别是22.3%和18.0%)。
(近三年,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数量占比稳步提高)
通过上述报告分析,可以看出最近一年我国生物制品进入临床开发的数量、完成临床研究的数量以及获批上市的数量都得到大幅增长,纳微科技的下游生物制品客户即将迎来产品集中上市的收获期,放大和商业化生产需求将加速兑现,对微球填料的采购需求也将加速增长。
与此同时,放眼全球来看,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研发能力正加速崛起。全球医药智库信息平台 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发布《2022年医药研发趋势年度分析》。今年初全球Top25排行榜中首次看到两家总部位于中国的企业闯入医药研发第一阵营。恒瑞医药以89个管线的成绩,排名从第37位上升至第16位。复星医药以68个管线的成绩,排名从66位上升至23位。如果按照研发管线的实际发生地来看,中国药品研发数量占全球的20.8%,在全球中仅次于美国。仅仅一年时间,中国医药研发公司在全球医药研发公司中的占比就从9%跃升至12%,增幅达33.3%。显然,中国的医药研发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是中国医药研发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时刻。
生物制药上游供应链是服务于生物药研发和生产的核心行业,随着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力量加速崛起,直接带动了生物医药产业链上游快速发展。在过去的一年,除了纳微科技以外,也有多家生物医药产业链上游企业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并陆续登录科创板,如PEG领域企业键凯科技(2020年08月26日上市,股票代码688356.SH)、基因治疗CDMO领域企业和元生物(2022年03月22日上市,股票代码688238.SH)、模式动物领域企业药康生物(2022年04月25日上市,股票代码688046.SH)、无血清培养基和生物药CDMO领域企业奥浦迈(科创板已过会)等。与其他多数生物医药产业链上游企业不同的是,色谱填料的使用伴随终端产品从临床前研究到I-III期临床开发和商业化生产与销售及新适应症的拓展,并且随着终端产品的推进,对色谱填料的采购也呈指数级上升,加上对终端产品的质量影响较大,占成本也较高,属于高频次消费且与核心工艺息息相关,因此具有“高粘性+高价值+高壁垒+高增长”和“长周期”的“四高一长”的耗材属性,这决定了纳微科技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对未来客户订单指数增长的新预期
纳微科技的许多下游客户的产品已经由临床前进入临床,并陆续完成I、II、III期临床研究,进入商业化生产和销售,从而大幅提升单项目附加值。2021年公司应用于药企正式生产或III期临床项目的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产品销售收入约1.64亿元,占总营收36.8%。此外2021年公司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产品的客户数量达到500家,同比增加101家。持续扩充早期项目可以使公司形成良好的漏斗型订单结构,一方面后续放大生产需求将逐步兑现,另一方面也会有效减缓由于单个客户采购需求波动较为明显带来的业绩波动。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仍旧处于快速跟进和渐进式创新阶段。2010-2020年期间获批的58个创新药中只有3个是“first in class(FIC)。多个具有相同靶点和适应症的药物的同质化也降低了创新的质量和产出。与此同时,既往我国同靶点创新药的扎堆申报上市也使得创新药在医保谈判时面临集体的价格杀跌,这也加速了占生产成本比例较高的填料的国产替代进口的过程。
国家发改委今年5月份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国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科学规划、系统推进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加快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瞄准新药创制等前沿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开展前沿生物技术创新,开展生物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补齐底层技术、关键部件、共性基础技术和材料、基础软硬件等发展短板,加强供需协同,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生物医药高质量创新发展以及包括微球制备技术在内的共性基础技术和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目前,我国药监监管改革的重点也从提升审评效率到鼓励真正的满足临床未满足需求的创新药品的开发。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力量的进一步加强,商业保险体系的逐渐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等,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和创新链将更加优化和完善,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力量将在在全球第四次制药工业新浪潮中发挥引航者的作用。
(三)对设立微球基金加快孵化与拓展的新期待
纳微科技联合苏州市天使母基金、园丰资本、纳米科技公司、德美化工、天汇资本等发起苏州天汇微球基金,基金将重点采用“1+1+N”的投资策略,即“一系列微球底层核心技术+一条生物药制备工艺产业链+N个应用领域”,主要投资方向为纳米微球的上下游关键技术和项目,及其应用在诊断、色谱分析、细胞疗法、药物研发与药物递送、光电、食品安全检测、环保监测等细分领域的优秀早期项目。能够借助专业投资机构在股权投资领域的资源和优势,有效降低投资项目风险,为公司战略的实施,筛选、储备、培育优质资产,推动不同领域微球产品研发速度,加强与优秀团队和优秀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纳微科技加快成为全球领先的微球产品与应用的顶尖品牌及平台型企业。
三、结束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纳微科技近15年的全球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和储备,伴随着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力量加速崛起而加快转化、应用和发展,相信纳微科技目前在中国资本市场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纳微科技是天汇资本“专业化、早期化、平台化、国际化”之“四化”投资策略的典型投资案例。纳微科技不断坚持底层技术创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国“芯”,为生物医药、分析检测及体外诊断等领域提供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材料,“硬科技”属性十足。天汇资本通过生物医药产业链行业研究发掘纳微科技项目,并于2017年A轮领投、2019年加持投资,2017年投资时公司色谱填料/层析介质微球产品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关键爬坡阶段,其生物医药业务的销售收入也仅3700万元,如今公司的新产品研发、经营数据、客户结构、以分离纯化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上游战略布局和业绩表现等充分验证了公司的“指数级”成长逻辑。纳微科技是一家典型的“平台型”企业,其核心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平板显示、分析检测及体外诊断等众多领域,持续提升技术壁垒,冲破其成长天花板。
天汇资本坚持“产业投资生态化、产业生态投资化”,持续强化基于“1+1+N”的“3+3”及百日助航等的投后管理与赋能体系。自2017年A轮领投纳微科技后,天汇资本在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关键市场资源开拓、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提供赋能服务,做企业的长期陪伴者。如前所述,此次与纳微科技等联合发起设立苏州天汇微球创投基金,投资于纳米微球的上下游关键技术和项目,助力更多创新团队、创业项目孵化,助力纳微科技的生态化、延展性布局。
忆往昔,纳微科技走出了一条国产高科技产品自主创新之路,这是一条甘坐十多年冷板凳,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链安全之路。展未来,纳微科技将凭借产品创新研发、产业链生态化布局、现代化管理提升、持续市场拓展等延续成长的指数曲线,继续为中国生物医药的新兴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特别提示:上述相关数据资料,主要来自于纳微科技公告、药监局官网等公开资料。上述相关分析观点,仅为天汇资本的投资逻辑及对纳微科技上市一周年的回顾、思考与展望,不构成对公众投资者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