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长三角可以做什么?
发布日期:2021-12-25
2021年12月8日,长三角医药创新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上海正式揭牌宣告成立。
12月22日上午,商创院理事、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袁安根,联盟创始发起单位代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高召兵博士接受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思创空间》节目专访,与主持人虹见一起探讨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现状及挑战、联盟成立的意义及行动、如何助力长三角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
商创院理事、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袁安根(右一)接受专访
联盟确立了未来三年“3个一”重点工作目标
商创院理事、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袁安根
虹 见:作为一位在生物医药领域已经扎根20余年的“老兵“,请您用一句话形容长三角生物医药行业?
袁安根: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三省一市,很多优势产业在全国举足轻重,尤其生物医药产业,可以说是全国的一张创新名片。长三角的生物医药产值接近全国的30%,拥有近30%的全国医药百强企业及医药研发百强企业,贡献了2018-2020年间获批国产1类新药总数的近70%,是长三角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
虹 见:有人说,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最好的时期,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您认可这样的说法吗?
袁安根:非常认可。长三角医药创新基础和创新成果位居全国第一,非常多的优秀企业与研发机构聚集在长三角。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政策、资本、创新主体相互作用、良性循环;政府部门进一步推动监管理念和机制的转化与改革,通过明确生态顶层设计、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制定落实鼓励政策等一系列举措,建立起鼓励创新、严格科学监管、与国际接轨的开放监管体系和制度,政策环境显著改善;资本市场投入大幅增加,助力了一批医药创新企业的涌现;创新主体能力升级加速研发上市新药,聚焦中国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形成了由本土药企构建自主研发体系、跨国药企升级中国研发中心的蓬勃发展态势。
长三角医药创新具备良好基础,一方面基础研究设施不断完善,创新主体向多元化发展,通过政产学研多方协同,不断深化科研转化能力。另一方面,区域内已基本建立医保一体化机制,药品使用和多元支付日趋便利。各省市也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已初步形成区域内合作发展,协同开放的模式。经过多年发展,长三角产业创新在全国已形成示范作用。但与此同时,长三角区域内各行政主体间在要素流动、产业分工和制度统一等方面仍然有待强化协同。
目前,中国经济正值关键转型期,医药产业正处上升发展关键期,从长三角医药产业面向全球创新引领的角度,会发现长三角医药产业面临的不足正是全国医药产业“加速度”发展后的困境缩影:从源头创新、研发支撑,到成果转化、应用支付等环节依然存在很多堵点和难点。
虹 见:就像您刚刚提到了,创新药的研发上市非常不容易。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长周期、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创新药的研发上市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环节?
袁安根:创新药的研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链条长、涉及主体多。在联盟筹备过程中,我们发起了长三角医药“创新链”相关政策研究,将“创新链”分为三大环节,包括涵盖早期发现、临床前研究的“从理论到实验室”环节,涵盖临床研究、生产流通的“从实验室到工厂”环节以及涵盖采购支付及使用的“从工厂到患者”环节。
虹 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立长三角医药创新发展联盟的目的是什么?未来,联盟将发挥哪些作用?
袁安根:长三角医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也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对长三角医药创新乃至于中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都非常有帮助。
过去9个月,我们通过调研、访谈,梳理出了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包括创新药的入院最后一公里、带量采购政策下的创新药市场化价格、市场主体的同质化研发竞争、创新药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体系互认、临床试验的遗传办审查效率、医药人才培养、医药关键技术及关键产业链问题等在内的十几个问题。
组建联盟的目的,就是要推动长三角成为中国医药产业跨越发展、赶超国际的改革试验田、创新策源地和发展示范区,为国家参与医药产业国际竞争,积极探索形成医药新发展格局的新路径。
联盟成立之初,我们就确立了三个重要工作抓手:政策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于联盟筹备过程中通过调研讨论不断迭代的共识,我们又确立了未来三年“3个一”的重点工作目标:推动编制一个长三角区域医药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推动在长三角设立一个医药创新改革先行示范区;推动建立一个智库与政府对话交流建议机制。
下一步,联盟将对各发起单位关心的制约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予以逐一分解、深入剖析,在2022年先行选取1-2个核心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我们希望能形成更为具体深入的专项政策研究报告,提出落地解决建议。近日,联盟秘书处已与恒瑞医药、信达生物、迪安诊断等创始发起单位逐一沟通,向其征集联盟2022年工作重心和期望发挥的功能,同时,联盟2022年初也将很快组织召开与医药创新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应成立的联盟产业战略研究专家委员会、源头创新与转化研究委员会、人才发展委员会等专委会会议,并探讨成立其他5个专委会,通过专委会职能启动运行,加快相关课题立项和调研,并以联盟成员所关注的问题以及专委会立项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和聚焦点,推动联盟内相关理事与对应的区域主要管理部门进行对话交流,并基于政产学研等方面的交流对话,由点到面,由线到面,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智库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对话交流机制。当前,联盟秘书处也在紧锣密鼓地论证和制定2022年工作方案,努力将联盟工作开好头、做出实效、做出特色。
虹 见:联盟筹备过程跨越了9个月,为什么筹备的时间这么长呢?
袁安根:我们这个联盟有一个特点,基本都是各个头部机构的领导亲自参与。汇聚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医院、中介机构、智库等一起发起联盟,是有共同认知的。大家也知道,各种行业的组织很多。为什么联盟得到了6家创始发起单位、9家发起单位等共38家理事单位的认可,是因为我们做了几件事:一是了解各方诉求;二是明确联盟使命、工作内容以及未来工作方向。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大的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协同影响,因为大家面临的问题不是个性问题,不是单个机构、单个部门能解决的,需要大家群策群力。这样的联盟如果能真正解决问题,大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将很高。九个月时间里,我们了解诉求,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与方案,更因此形成了三次至关重要的迭代。
虹 见: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靠什么?
袁安根: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长期工程、更是系统工程。如何建设,我认为关键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药创新生态环境:一是要吸引、培养全球化创新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力量,过去我们主要是从跨国企业引进、回流,现在的全球竞争格局下,我们更要注重人才的自主培养和升级;二是要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带动力、产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从代表性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来看,他们聚集了像强生、罗氏、诺华、阿斯利康等跨国巨头,以点带面,形成产业聚集体;三是要有良好的支持医药创新的生态,这包括加速审评和检查效率、提升医疗机构资源、提高创新产品的入院效率、活跃风险投资等多个方面;四是要超前布局一批前沿技术、未来细分领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加快弯道超车的速度,跟随创新是很难做到弯道超车的。大家熟知的例子是,mRNA技术研发的领先企业Moderna的市值在今年8月初曾一度接近2000亿美元,超过老牌制药企业默克、GSK等;五是要鼓励更多的优秀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发展。虽然中国市场很大,但只在中国市场发展,是很难走出世界级企业的,也很难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中国的监管政策、临床试验数据认可等已在向国际化接轨,但中国的创新药支付体系、原始创新与转化等离国际化还有不小距离。认识到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正是我们联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我们责无旁贷和大家一起建设、发展这样一个联盟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高召兵博
虹 见: 联盟吸引您的特质是什么?
高召兵: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推动创新药物的研发。整个长三角的生物医药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发展得非常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一起整合、协调。因此,在政府相关机构的支持下,联动各方力量成立联盟。我们认为作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其中一员,责无旁贷和大家一起建设、发展这样一个联盟,更好地推动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科学研发以及新药创制。
虹 见:请您从药物研究和医药产业两个视角谈谈,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高召兵:我从事神经药物学研究。如大家所知,目前在神经系统没有特别好的药物用于治疗,例如癫痫、老年痴呆、抑郁等等,而且研发难度相较于抗肿瘤药物难度更大。我特别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些疾病的方向上能有更高的药物被研发出来,用于治疗患者。
虹 见:您期待联盟在医药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可以有哪些贡献?
高召兵:作为科研人员,我们更看重整体的科研环境。我们希望在联盟的推动下,我们的科研人员能和企业、医疗机构等实现无缝衔接。尤其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很多政策的壁垒被打破后,可以使我们的衔接工作更顺畅。临床也是实现医药成果转化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很看重新药成功研制后的转化效率。新药研制的产业链非常长,我们主要从事前期基础研究工作,非常希望在联盟的框架下,实现科研人员与生物医药企业的面对面高效沟通,实现前期和后期工作的顺畅衔接。这其中,资本的力量、产业协同的力量不可或缺。联盟内的成员有着相同的使命,也基本构建了涵盖了“产、学、研、医、用、商、金、介”等多个方面,有利于强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其投资孵化,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创新和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