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药咖专访 | 聚焦医药创新、坚守价值投资——《药学进展》期刊独家专访天汇资本创始人袁安根先生
发布日期:2021-10-29
背景介绍
过去一年多以来,新冠疫情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抗体与ADC药物、基因治疗、mRNA疫苗、CAR-T、溶瘤病毒、外泌体等新技术、新治疗理念持续获得资本追捧,革命性的防治手段与临床应用加速到来,产业格局正加速重塑。
天汇资本(即天汇红优&天汇苏民投)作为深耕医健产业的价值投资者与助航者,核心团队从事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管理近20年,采用“专业化、早期化、平台化、国际化”的投资策略,聚焦精准医疗、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和新型治疗技术等重点领域,通过其独特的投后管理体系及增值服务,加快推动国内医健产业及参股企业的创新转型与跨越发展。
天汇资本所管基金汇聚了一批优秀的LP,包括国投创合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江苏省政府投资基金、省级与市级产业发展基金、先声药业(02096.HK)关联主体、红豆集团(600400.SH)子公司、金禾实业(002597.SZ)、奥赛康药业(002755.SZ)、恒瑞医药(600276.SH)、泰格医药(300347.SZ)、英科医疗(300677.SZ)子公司、圆通速递(600233.SH)关联主体等。天汇资本已投近30个项目中,预计将有一半项目未来3年陆续登陆科创板、创业板、港交所等。
简单回顾今年几则与天汇资本相关的项目投资、已投项目上市与发展重要里程碑案例,其既是天汇资本近年来在医健产业深度耕耘、春华秋实的佐证,也从侧面展现出天汇团队精准独到的投资眼光。
● 2021年3月,天汇资本2019年天使轮投资项目-珠海丽凡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新冠mRNA疫苗获批临床,为国产第三款获批临床的新冠mRNA疫苗。同年5月,艾美疫苗集团宣布以天汇资本投资估值20倍的价格完成对丽凡达的控股收购。艾美疫苗集团已于今年9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 2021年6月23日,天汇资本管理的天汇红优基金2017年A轮领投、疌泉天汇苏民投基金2019年加持投资的优秀企业——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纳微科技”或“公司”,股票代码:688690.SH)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并以上市首日上涨1273% 刷新科创板首日涨幅纪录。
● 2021年6月23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南京创新周2021年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布会在南京盛大召开,大会正式发布《2021年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白皮书》。截至今年6月,南京市共有独角兽企业17家,培育独角兽企业306家,瞪羚企业210家,总计533家。天汇基金投资的南京本地5家企业全部入选,其中,世和基因入选“2021年南京市独角兽企业”,先声诊断、诺源医疗、轩凯生物、腾辰生物入选“2021年南京市培育独角兽企业”。
● 2021年7月,杭州汇健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天汇资本及隆门资本联合领投,荷塘创投和暨阳人才基金跟投,老股东雷雨资本继续加码。本轮融资完成后,汇健科技将进一步夯实基于“3T”的多组学精准诊断平台,重点推进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及多组学精准诊断产品的开发。
● 2021年8月,珠海泰诺麦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了近7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天汇资本联合招银国际、尚信资本、中金资本启德基金、阳光融汇、国中资本、SuperstringCapital (超弦基金)、华控投资等共同投资完成,本轮融资款将用于天然全人源抗体新药管线的进一步产业化。
● 2021年9月,天汇资本2019年领投的武汉瀚海新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近13倍的估值增长完成C轮融资,作为国内一流的体外诊断核心酶原料供应商,瀚海新酶全面覆盖生化、免疫、分子、血凝血气、生物传感器等检验方向,超过300余种的核心原材料及试剂。目前,瀚海新酶已正式启动IPO进程。
● 2021年9月,天汇资本2020年投资的安徽万邦医药(国内领先的一体化CRO企业)创业板IPO获受理。
药咖荟与《药学进展》携药学传媒创新发展中心团队成员采访了天汇资本创始人、董事长袁安根先生。
专家介绍|PROFILE
袁安根 天汇资本创始人、董事长
袁安根先生现兼任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投融资分会副会长、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理事、中国医防整合联盟常务理事、《药学进展》期刊编委、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理事、长三角医药创新发展联盟(筹)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苏省医健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及创始秘书长、江苏省药物研究与开发协会理事等职务。袁安根先生曾在江苏省财政厅工作10年,后在招商证券、复星医药集团及复星医药参股企业先声药业、谱润投资等担任中高层,从事医健产业投资管理近20年,主导投资的项目主要有先声药业(02096.HK)、东瑞制药(02348.HK)、红旗制药、锦州奥鸿、二叶制药、金禾实业(002597.SZ)、纳微科技(688690.SH)、迪安诊断(300244.SZ)、艾美疫苗•丽凡达、瀚海新酶、世和基因、迈基诺基因、先声诊断、博圣生物、汇健科技、腾辰生物、诺源医疗、安徽万邦医药、特瑞药业、泰诺麦博、洛启生物、优迈生物、麦济生物等。
访谈实录
Q1 袁总您好!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创业生涯吗,以及是什么原因激发了您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热情?
袁安根:1991年我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江苏省财政厅,并在机缘巧合下,被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借调至江苏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工作了一年。在江苏省财政厅工作近10年间,起初我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努力学习证券市场。那时的中国证券市场刚刚兴起,我也有幸成为了中国第一代证券分析师。2000年,我下决心离开熟悉的体制内工作环境,在复星医药体系(含其子公司或关联公司-老山药业、先声药业、复星谱润投资)等担任中高层,从事改制上市、财务管理、企业管理、投资并购等方面工作,直到2014年开始自主创业。可以说,其实早在天汇资本创建之前,也就是2001年伊始,我就开始在医药行业从事投资管理工作了。
Q2 贵公司2017年领投的纳微科技近期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上市了,祝贺袁总!一家企业的顺利上市离不开投资人精准独到的眼光,请问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纳微科技这一优秀项目的?这家公司的哪些优势让您选择了它?
袁安根:我们2015年做医药行业研究时,当年就前瞻性判断到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未来必将加速发展,更多生物药产品将由临床前研发阶段进入临床研究,并陆续开始商业化进程,因此我们就关注到生物药制备工艺产业链-分离纯化细分领域的机会,发现制约分离纯化的关键材料就是色谱填料/层析介质微球。在纳微科技的微球上市之前,美国GE、日本Tosoh及瑞典Kromasil等跨国企业占据了中国的主流市场,并限量供应,且产品每年保持一定幅度的涨价。同时,我们也看到纳微科技当时申报了国家发改委的重大科技专项,坚定认为纳微科技具有 “种豆得瓜”的特性,即一个药品在研发阶段,分离纯化如果使用纳微科技的微球产品,当该药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产业化阶段,其对纳微科技微球的采购量会指数级增加。
为什么投这个技术?第一,从技术层面来看,纳微科技底层技术是全球原始创新,颠覆了传统的色谱填料的制备方法,突破了微球精准制备的技术难题,实现对微球材料粒径、孔径及表面性能的精准调控,并成功产业化;第二,从行业的发展来看,中国生物制药当时才刚刚兴起,而根据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报告,2020年受理的生物药申报临床(IND)580件,相比2016年的180件,增长322%。纳微科技彼时也属于早期的项目,真正高回报的投资一定是投早期的项目;第三,我们认为纳微科技研发的微球,凭借其良好的品质和江必旺博士十多年的坚持,将来会服务中国本土研发药品的产业化,这些药品一旦从研发走向产业化,对微球需求量会呈爆炸性增长;第四,从行业的竞争格局来看,纳微科技一直处在行业领先地位,多年坚持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高达20%以上。从微球的应用领域看,纳微科技的微球除了应用于生物医药的分离纯化领域,也在新冠疫情扩散时快速地往体外诊断领域渗透,可见其转化能力也很强;同时还可以应用在平板显示和分析检测等多个领域所以做投资,要关注技术、市场、竞争格局,拟投企业的团队是否有全球化视野以及强执行力等诸多因素,综合考量尤为重要。
Q3 目前贵公司的投资逻辑是什么?一个投资项目一般会从哪些维度进行评估,如何界定这个项目是否前景利好、顺应市场需求?
袁安根:天汇有一个理念:与善者携手,与优者相伴,与智者同行,与趋势齐步。天汇选择的投资方向非常聚焦,我们关注的细分领域瞄准全球生物医药和精准医疗的发展趋势。识别发展趋势的专业能力越强,看得越清楚,就越能在赛道中胜出,更早接触和识别优秀的企业,就越能投到好项目。那我们如何发现、看准行业趋势呢?核心方法就是通过行业研究,站在全球化视野去识别医药生物技术的趋势走向,寻找发展符合上述趋势的公司。
我们会有自己的投资图谱,通过梳理药品、精准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的产业链,研究其中的技术迭代,从而决定投资项目。所以,天汇的投资逻辑实质上是通过专业的投资研究、行业研究,去挖掘好的细分赛道,并找到细分赛道中真正有核心技术和优秀创始团队的企业,这就是我们最基本的投资要求。
袁安根董事长接受采访
Q4 我们了解到,天汇资本构建了独特的投后管理体系,通过专业的投后增值服务,加快推动企业的创新转型和跨越发展,能和我们具体分享一下贵公司如何对投资企业进行助力和赋能?
袁安根:我以前在复星医药从事投资并购工作的时候,复星医药无论是投资参股企业,还是投资控股企业,都有一项很好的投后服务,叫“百日帮扶”,即投资后有100天帮助已投企业做一些事情,复星提供了一本“帮扶手册”,其中提炼了大部分企业的共性需求。比如,一些企业的创始人,特别是科学家创业者,想做的事情很丰富,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又难以面面俱到地考虑问题。所以,战略规划的梳理尤为重要,通过 “百日帮扶”服务让企业家们知道哪些产品可以暂时搁置,哪些产品可以留下来自己研发,哪些产品到了一定阶段可以提前卖出,以上都是战略规划的范畴。科学家创业者所掌握的技术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优秀的,我们的投后增值服务如何能与科学家形成互补、联动是我们经常思考的。
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投后增值服务体系,即基于“1+1+N”的“3+3”及“百日助航”体系,第一个“1”是公司治理,一个公司如果法人治理出现问题的话,那这个公司管理将会极为混乱,发展无疑会受阻;第二个“1”是市场营销和商业化拓展,对于早期创新项目而言,第二个“1”则是临床资源、专家资源等;“N”是不同企业的个性化化的需求,有涉及到后续融资的,有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他会有一系列的需求。所谓“3+3”,第一个“3”指的是投资后的3个月(算为100天,天汇的该增值服务品牌是“百日助航”,这跟“百日帮扶”是一个逻辑)内,及时地解决我们在尽调阶段发现的问题;第二个“3”就是投资3年内,我们尽可能地把这家公司通过大家的支持和努力尽快推上资本市场,因为快速上市是企业与投资机构的共同追求。
Q5 在今年的“十四五”规划中,生物医药领域被定位于战略新兴产业,可以看出,生物医药领域受到了极高的重视。您是怎样看待创新药未来的发展前景的?
袁安根:今年的“十四五”规划进行了这样一个重要布局,正是为了顺应行业的发展,也是为了顺应国际环境的变化。
中国的创新药起点高、来势猛、前景广阔。首先从国家的政策就可以感受到。2015年的“722”临床试验核查风暴,拉开了国家鼓励医药创新的大幕。国家医保局从政策端推动对仿制药的集中采购,把有限的医保资源更多地向创新药转移,并让创新药单独定价、单独议价进医保。当然现在仍存在一些问题,创新药以医保定价进入医院销售,可是销量增长速度较慢。创新药上市后的商业化受阻,必将导致企业没有多少利润用以持续后续关键新药的研发。从资本端来讲,2018年港交所允许非盈利的创新药企业上市;2019年7月,上交所科创板也允许未盈利创新药企业上市。按照过去的政策,非盈利的创新药企业根本没有机会在证券市场上市,这意味着早期投入企业的一些VC资本没有机会退出来。中国资本市场允许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上市,既是鼓励原始创新,鼓励科学家勇于自主创业,也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早期的创新药企业中,让他们拥有资本背后的临床资源以及市场营销、产品立项等方面的资源,通过资本的导入各种要素和资源,保护创新药企业的发展。从政策端到资本端,再到民间对创新药高度的关注,我认为创新药的未来,虽然道路坎坷,资本市场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值得看好的。
Q6 我们了解到,许多投资机构相比于创新药,更加青睐于医疗器械,因为创新药企业研发风险高、周期长、烧钱快。如果您选择投资创新药,在面对其周期长、风险高等问题方面,有何策略?
袁安根:总的策略是学会专业识别和规避创新药的风险,坚持优质创新药早期项目的投资。创新药的周期长,风险大,无论是创新药的创始人,还是投资人,都有很大的压力。天汇资本已成立5年多,再加上成立之前我本人15年医药行业股权投资的从业经历,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成为创新药早期项目的投资人,去推动中国创新药的发展。
我们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创新药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基础,并重点关注十多个细分领域;第二,天汇资本拥有自己的数据库以及自己完整的研究体系;第三,我们有在创新药领域处于前沿的优秀合作伙伴帮助我们做出判断,通过与合作伙伴的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对创新药的投资,别人都在远离,我们却在走近。我们积极构建每一个项目的投后服务体系,一个成功的创新药产品背后需要有很强的支撑体系,去支撑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产品的研发需要强大的人力、财力、信心和资源支持,而对于早期的单个项目的研发型的公司,只有构思、想法和研发经历,其他什么都没有,这是很难超越那些成熟制药企业的,所以需要专业资本的投资和赋能。总之,我们对创新药早期项目的投资企业的要求很高,也十分谨慎,不轻易做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
采访现场
Q7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包括新药创制、疫苗研发等在内的生命健康领域成为了关键的经济增长点,当然这也对现在的医药行业的人才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请问袁总,人才的哪些特质是天汇资本最为看重的?
袁安根: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行业对人才的专业度、勤奋度和担当要求很高。我们在招聘人才的时候,第一看他的专业,第二看学习力,第三看勤奋度,第四看责任心和担当。当然,也会根据我们的行业需要去看求职者的专业和我们要求是否相匹配。
另外,我们在物色优秀人才的时候,也看对方是否有很强的思维逻辑和个人沟通能力。投资人属于复合型人才,如果说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可能就不太适合做投资。求职者既要有很好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还要能够跟科学家与临床专家沟通,在访谈中寻找最关键的点,并尽快地做到点上面去。同时还要把自己所想的东西进行输出,要对对方有所帮助,要从技术到管理、临床、市场、财务、法务、战略、资本等方面都有所帮助。招聘人才是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一项永久的工作。天汇资本专注于投资生物医药行业,自然非常重视专业背景,我们的业务型员工都有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工作经历。
Q8 刚才您谈了在人才招聘方面的要求,能给有志于从事生物医药金融行业的年轻人一些职业规划方面的建议吗?
袁安根:一个年轻人走向社会后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是因为其专业基础好,且善于跟人沟通。善于沟通,就能获得不可多得的、前人的对企业管理、对产品研发等很多事情的认知,所以性格的自我纠偏很重要。对年轻人而言,第一,要选择一个有竞争力的专业,选择之前要预测这一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要快速地通过信息收集,明确未来的10年左右自己成长的走向是什么,多跟一些高手交流,明确自己方向后,把它分成三段,考虑清楚在哪个阶段应该做哪些事情,逐个实现目标。只要你把这10年要做什么事情基本想明白了,就会踏实了。
企业对于自身产品研发的规划能够决定它能站得多高、看得多远,以及影响其当下的决策,没有规划就可能会走很多弯路。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如此,在校期间要去提前熟悉工作以后可能需要达到的岗位要求、需要取得的资格证书等,然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如果在学校里时间允许,可以考虑参加未来想进入的那个领域的职业资格考试,考试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学习和汇聚的一个过程。从业的资格考试就是实务的资格体系所需要的,能通过最好,即使不能通过也至少能把你的知识体系丰富起来。之前我在分享天汇的投资理念时多次提到“趋势”这个词,能否与“趋势”齐步取决于投资人的格局与视野。如果你的高度不够,你能看到的趋势就是一个很窄的变量,会影响你的决策;如果站得足够高,这个趋势就会相对准确可靠。想要站得高看得远,一定要去学习很多人物的传记,尤其是与我们所处年代相近的、一些优秀企业的成长故事。我工作的时候,邮箱里会收到很多邮件,比如各种培训广告。很多人会把它们当作垃圾邮件,而我看到以后会把这些教材体系拿出来看一下,思考他们的培训逻辑是什么。有些内容即使不是自己的专业,当你主动去关注、转化,慢慢地你就会形成那种意识。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是一个不断学习、交流、思考、提炼,不断地规划和明晰自己的路径的一个过程。
Q9 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天汇资本在生物医药产业生态方面的布局和思路,以及未来的规划吗?
袁安根:天汇现在有3个生态。一个是小生态,是把我们的股东、基金的LP以及已投企业——包括创新的研发企业和我们的临床前、临床的CRO企业以及一些提供原辅料的企业,他们之间会形成很紧密的小生态。第二个是中生态,围绕创新药、精准医疗、高端医疗器械所在的领域所构建的生态。第三个是大生态,就是围绕整个区域的、行业的或者更大范围的“政、产、学、研、医、用、商、金、介”所构建的生态。我们从2016年7月13日主导发起成立江苏省医健产业联盟到现在我们联合主导发起成立长三角医药创新发展联盟,一共17家机构发起,包括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恒瑞医药、迪安诊断、信达生物、阿斯利康、复星医药、泰格医药、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围绕影响创新药发展的政策变革等主题展开课题研究并建言献策。该联盟计划今年12月份正式宣告成立。
关于产业生态建设,我有很深的几点感触:首先,要懂产业;第二,要有构建生态和解决生态里的各个主要参与方的诉求的能力;第三,要遵循产业生态内在的规律。说到底,我们追求的生态叫作五个“回归”,我们的理解是“监管回归本质,产业回归规律,竞争回归创新,经营回归规范,投资回归价值”。天汇每一年会确定一个工作主题,我们2018年底对2019年设定的工作主题是“赋能,让深度更有温度”,那个时候,整个医药行业风云突变、资本市场步入寒冬,所以我们提出这个主题。我们在2019年底对2020年提出 “协同,让创新更有质量”,一个人单打独斗创新肯定不行,所以协同让创新更有质量。我们去年发现,创新风起云涌,我们思考,怎样提高创新的速度和质量?所以去年提出今年的主题-“守正,让创新更有价值”。这个“正”,一定要站在行业和全球化的高度,才能让这种创新的发展更加健康,通过创新的资本来推动中国创新药的健康发展,由一棵树变成一片森林。把我们基础研究的种子经过专业投资机构的协同、赋能和产业生态的融合,让更多的早期idea研制成为对人类健康更有价值的药物。
采访团队与袁安根董事长合影(左五:袁安根)
天汇资本荣获2021最具影响力医药创投机构“金马奖”
近日,在2021南京国际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投资峰会上,天汇资本荣获“2021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风云榜-2021最具影响力医药创投机构金马奖”。袁安根董事长表示,此次获奖,是业内对天汇资本多年来深耕医健产业投资以及投资理念、投资业绩、生态圈建设的高度认可,同时也将激励所有天汇人再接再厉,更好践行“让健康资源更优化、让健康能力更优秀”之企业使命,以资本之力助力医药创新创业与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