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特王-免费完整资料

王中特王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news

【E药经理人】生命科学服务并购热,投资人们更看重什么?

发布日期:2023-01-30

文章来源:《医药界·E药经理人》2022年11月刊



虽然多数企业都信心满满,但显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这样的机会成为“中国版的赛默飞”。


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生物领域博弈导致供应链危机,集采、国谈、资本寒冬影响下的降本需求,不断影响医药行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也为本土生命科学服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据E药经理人融媒体统计,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9月26日期间,中国生命科学服务业累积发生了239起投融资及并购事件。在江苏天汇红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潘明利看来,过去这一年中,生命科学服务领域整体投融资处在较为火热的状态。
“假如将疫情前医药行业整体投融资热度作为10分基准,寒冬下的2022年医药行业整体投融资热度约为6分,那么生命科学服务领域这一年的分数可以达到9分。”潘明利说。

三大可喜变化

在他看来,过去一年这个领域出现了三个积极趋势和一个不良变化。
“首先,市场规模在快速增长,比如生物大分子CDMO、CGT等领域都保持较高增速。第二是进口替代加速,各细分领域呈现百花齐放。比如IVD上游抗原抗体原料、分子酶原料、科研试剂,以及生物制药工艺相关的微球、填料和一次性耗材、无血清培养基等。”潘明利指出,“在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的关键试剂耗材领域,比如微球、填料、分子酶等赛道,已经跑出一批优秀的国产企业和品牌,代表性企业包括纳微科技、诺唯赞、百普塞斯、近岸蛋白、义翘神州等。
这些公司产品的品质日益提升,与进口相当,甚至部分超越进口品牌。”需求端持续帯动科研服务行业发展,是产生这些变化的重要原因。宏观上,国家层面对科技发展的持续重视,带来的直接效果是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在这种氛围下企业研发投入及研发占比总体上也在持续提升。
东吴证券2022年9月份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从科研投入和医药市场规模情况看,全球与中国市场均在稳歩提升。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药企研发费用1878亿美元,2020-2025年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3.8%,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20年研发费用785亿元,同比增长28.7%。
与此同时,医保谈判、集采常态化,导致企业利润承压,存在强烈降本需求。据统计,2021年医保谈判中,将官方公布的医保支付价与全国最低价进行对比,超七成药品降幅超50%,而集采后的中标与非中标药品,价格也均有下降。这为国产替代提供了持续支撑力。
“CXO行业出海,享有全球市场红利,在带动CXO本身业务规模增长的情况下,也带动了上游产业链的增长。”潘明利指出,“受新冠疫情影响,新冠检测试剂、新冠疫苗和新冠特效药的研发和生产在短期带来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全球疫情防控造成的供应链不畅,也给了国内生命科学服务业一个发展机会,并加快进口替代,实现国产化。这些驱动因素也不容忽视。”
在以上积极因素影响下,很多生命科学服务企业短期获得大量的现金流或融资,并开疆拓土,要么纵向一体化发展,要么横向拓展产品线“由此也导致了大量同质化的项目出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需要警惕的是,部分技术门槛低、护城河低的试剂耗材领域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潘明利指出。

投资人更关注什么?

“对于生物医药领域来说,其科技属性决定了,从很多企业一开始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基本就可以看出一个企业在行业内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一位业内投资人直言。
“如果一家CDMO企业没有工艺创新,那么它的竞争力只能有一个概念,叫做产能。想在如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持续进行工艺创新。”一位CDMO创业者向E药经理人融媒体表示。
这几乎是一个业内共识。“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技术更新迭代很快,只有具备持续的研发能力和产品迭代能力,才是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保持持续生命力的核心。”潘明利说。
而与此同时,生命科学服务业里的“服务”二字,又决定了其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也是投资人极为看重的关键因素。
“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及稳定性是客户选择供应商最看重的一点,自然也就成为了投资人找项目时关注的重点之一。”潘明利说,“稳定的品质从哪里来?首先是技术过硬,其次是在应用过程中不断的打磨和优化。客户越多,产品的使用次数越多,其产品得到反馈和打磨的机会也越多。这个过程是一个正向加强的过程,是一个护城河,是任何潜在进入者和竞争对手都绕不开的。”
在技术与品质的基础之上,创业团队的成本与效率意识、运营管理能力,也是投资人选择项目的重要考量之一。
“很多创业者是科学家出身,技术水平可能很高,但在成本、企业管理运营等方面却存在很大的短板。”一位投资者直言,“过度地单纯追求高品质,很容易导致市场竞争的失败。”
“尤其对于生命科学服务业来说,产品和服务交付的速度很关键,下游客户产品管线研发争分夺秒,在品质同等的前提下,谁更快交付、价格更有优势,谁就能得到更多的客户。”潘明利指出,“物美价廉在任何领域都是通行证。”
在他看来,品质与服务、成本与效率能否良好输出,都是基于企业高效的运营管理能力。“不管是科研服务还是CXO,本质都是技术服务,牵扯到很多项目管理、基础设施搭建和运营。”他认为,“规模化是靠人头堆积起来的,涉及大量人员管理。企业只有具备很好的运营管理能力,才能让这些基础设施、人员和各个链条快速运转,提升单位成本产出,从而实现整体成本与效率。这是这类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因素。也是投资人选择项目和进行投后管理、服务的侧重点之一。”

企业需要警惕什么?

生物药及CGT领域相关的CDMO和产业链上游的关键原料、试剂耗材、自动化设备,是潘明利及其所在投资公司未来比较关注的领域。
“这些领域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国内竞争格局尚未明确,一二三梯队的企业差距也还不是很大,寡头尚未形成,头部企业还有机会。”潘明利认为。
细分下来的话,他更为看重的是,基于新的技术平台能够在现有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链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地方。“比如单细胞技术在抗体早期发现和筛选方面能够提升现有操作流程的效率;类器官技术未来在药物早期研究方面能够部分代替动物模型,高通量、快速、低成本地进行药效和安全性的评价等。”
对于行业内企业未来的发展,潘明利也给出了需要警惕和注意的建议。首先是要关注经济和产业周期。如果下游整个产业周期处于扩张阶段,行业整体的毛利和发展空间就会很好。如果处于收缩阶段,上游产业链就会受较大的影响。而在业内普遍共识的“资本寒冬”之下,很多医药研发企业砍掉了不具有竞争力的研发管线,新冠相关短期爆发式的需求及产能也已经饱和,这些都是产业链上游提供相关服务和产品的企业需要提高警惕的地方。
除此之外,新技术、新治疗手段的迭代和替代,可能会造成对不同工具和技术平台的切换,从而对上游的需求发生变化。而他同时提醒,外部环境也在产生微妙变化。尤其是国际巨头开始在国内进行本地化生产布局,从生产和供应链上更贴近国内市场,进而会对本土企业造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而对于业内的频繁并购,争做“中国赛默飞”这一现象,潘明利坦言:“虽然多数企业都信心满满,但显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这样的机会。”
“国际生命科学服务巨头是走并购这条路线不断壮大,但不要忽视在其发展早期,从0到1的技术研发才是核心。”
潘明利建议,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生命科学服务业企业来说,只有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夯实从“0”到“1”的技术护城河和核心业务,才能在从“1”到“100”的并购过程中走的更加踏实和稳健。


文章链接地址:生命科学服务并购热,投资人们更看重什么?



{include filename="public/footer"/}